环球观点:CPI、PPI同比双双低于预期 通缩会来吗?

3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均低于预期,引发市场对通缩的担忧。不过,多数分析师认为,随着经济修复步伐加快,消费需求回升,发生通缩的可能性不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0.7%,涨幅较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创2021年10月以来最低;PPI同比下降2.5%,降幅连续三个月扩大。

在统计局公布CPI、PPI数据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宏观金融分析团队在一份报告中提到,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需求不足和预期不稳仍是主要矛盾,通缩风险隐现,主要表现为CPI和PPI双降,以及M2与M1、社融剪刀差扩大。

社科院认为,当前的通缩压力主要来自内需不足和外需回落造成的负向产出缺口,以及收入预期不稳、风险偏好下降和资产缩水引发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内需乏力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消费回暖偏弱,二是房企购地积极性尚未提振,三是工业企业盈利不佳背景下,制造业投资需求承压。

尽管内需乏力、通缩风险隐现,但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不大。

“在谈(通缩)这个话题时需要先厘清通货紧缩的定义。通缩一般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下降持续时间需要超过一定时限,比如半年以上。衡量标准是绝对物价水平的下降,即物价总水平增速负增长。衡量指标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平减指数较合适,即要用包括CPI和PPI在内的综合通胀指数。”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说。

他表示,参考上述标准,我国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较小,一方面,CPI同比涨幅和PPI同比涨幅在二季度触底的概率较大,尤其是PPI增速较低,所以不排除综合通胀指数短暂为负的可能,但综合通胀指数不会持续两个季度及以上,预计会随着CPI和PPI的回升而走高。

另一方面,伍超明指出,如果剔除高基数和能源食品等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核心CPI已经企稳回升,预计随着服务业的持续恢复,核心CPI还会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根据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的解读,对CPI同比形成拖累的主要因素是鲜菜价格以及能源和汽车价格。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1.1%,降幅比上月扩大7.3个百分点;汽油价格下降6.6%,上月为上涨0.4%,柴油价格下降7.3%,上月为上涨0.3%;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4.5%。PPI跌幅扩大则主要是受到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的影响。

上海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郑嘉伟也认为,尽管3月CPI和PPI同比涨幅都出现回落,但这与通缩还是有比较大距离的。

他进一步分析称,尽管猪肉、蔬菜价格较为低迷,能源价格也在高基数下处于低位,但随着居民线下接触性消费和出游意愿提升,机票价格的涨幅明显,同比上涨高达37%,宾馆住宿、交通工具租赁费、旅游价格涨幅也在扩大,可见居民部门在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更加注重旅游和接触性消费。

郑嘉伟还提到,央行公布的3月社融数据超预期,特别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回暖明显,叠加各地消费政策落地,后续家具家电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恢复,将带动消费回升。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当前CPI走势低迷,主要是经济修复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居民消费信心已经有回暖迹象,金融数据显示宽信用正在加速推进,这些因素预示着下半年CPI同比有抬高的可能。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王青还表示,尽管PPI同比已连续六个月负增长,但这更多是建立在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国际原油及国内煤炭等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冲高基础上的。而且,PPI通缩会减轻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有利于经济修复,因此监管层不会将PPI通缩作为一个需要应对的负面问题来处理。

分析师表示,尽管无需对通缩过于担忧,但物价低迷状态下凸显出的内需不足问题依然值得引起重视,稳增长政策仍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强度。

伍超明表示,当前CPI和PPI的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去年同期的高基数、食品能源价格下降,疫后供应链产业链紧张状况缓解,但最重要的是需求不足。对此,政策层面需要继续支撑需求的恢复,尤其是要提振民营和外资企业信心,以提高居民收入和支持消费的可持续恢复。

王青也表示,除了全面放开消费场景限制、推动经济较快回升外,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居民收入预期。他特别提到,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至关重要,这既能直接推动涉房消费,也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社科院金融所也表示,我国宏观政策有必要继续着力改善预期和扩大内需,并提出四项具体建议,包括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巩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构建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的新发展模式。

“短期内,通过稳预期、促融资、化风险等多种方式,夯实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基础。其中,稳预期必须给予房地产以合理定位,防止房地产被污名化。长期看,加快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社科院金融所宏观金融分析团队在上述报告中称。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