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广东严守耕地红线 全球快看

一餐一饭,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广东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着全国8.9%的人口和10.9%的经济总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更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日前,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广东已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流入。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完成水田垦造43万亩,农村拆旧复垦15.3万亩。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拆旧复垦、垦造水田再到探索“田长制”“智慧耕保”,各地探索、涌现出一批颇具成效的做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迈上新台阶。


【资料图】

垦造水田落实水田占补平衡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人口第一大省,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长期处于旺盛状态,耕地尤其是水田的占补平衡一直处于偏紧状态,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匮乏,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垦造水田是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广东自2017年起推进实施垦造水田工作,至今已累计完成水田垦造43万亩。这项工作在促进粮食生产、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还为一百多个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实现水田占补平衡提供了保障。

“以前这里要么种甘蔗,要么丢荒,一亩地一年最多只有几百元的收入,还浪费了土地,政府出资垦造水田以后,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每亩有五百到上千的租金收入,还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湛江廉江市安铺镇老马村的一位村民说道。

这里是湛江廉江市2017年度安铺镇珠盘海村、老马村等2个村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第二期),这一项目曾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每年4、5月份,这片土地采收完马铃薯后,将种上水稻,通过水旱轮种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门市位于珠三角水网地带,耕地面积位居珠三角首位,水田占全市耕地面积90%,且多为10亩以上连片地块,是珠三角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江门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工作,截至今年5月,已完工3.55万亩,其中自行垦造完工约3.14万亩,水田指标总体价值超过60亿元,保障了深茂铁路、中开高速等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竭力破解占补平衡困局,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江门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垦造水田与乡村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开展综合整治,打造田园风光,建设良田沃野、阡陌纵横的美丽乡村。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广东省超额完成了年度垦造水田任务,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年度耕地总量平衡和“进出平衡”。

今年,省自然资源厅还印发了《关于下达2023年度垦造水田、补充耕地和恢复耕地计划的通知》。通知中明确,2023年全省至少完成垦造水田任务5万亩、至少完成补充耕地1万亩、预期实施恢复耕地20万亩。

探索“田长制”“智慧耕保”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从21个地市中各选取1个县(市、区),建设“田长制”先行县,在体系构建、系统运用、网格划分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步建设全省统一的“田长制”信息管理系统。

在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福安村一片240多亩的稻田曾因多年丢荒变成了草地、沼泽地、园地等撂荒地;随着阳西县全力推进“田长制”工作以来,这片撂荒田通过垦造水田,重新变成富农惠民的“聚宝盆”,去年的晚造水稻取得大丰收。

阳江市阳西县就是“田长制”的先行县之一。自2022年以来,阳江市阳西县以“田长制”为抓手,通过设置县、镇、村、组的“四级田长制”,建立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守牢耕地红线。

阳西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阳西县由县、镇、村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副职领导分别担任本辖区内的一级、二级、三级“田长”和“副田长”,四级“田长”则由村民小组组长担任。一级、二级“田长”对其辖区范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负总责;二级“田长”要落实、指导、协调、督促辖区内三级“田长”做好相关工作;三级“田长”负责本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具体工作,确定好四级“田长”人员,并组织其开展具体工作;四级“田长”是组(网格)内耕地保护工作实施者和直接责任人,负责定期组织人员巡查辖区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要第一时间发现、制止、报告非法占用破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以及损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的行为。

云浮市则在探索开展田长制的基础上,推行“智慧管田”新模式。云浮市结合省测绘院下发的耕地图斑数据,将新兴县簕竹镇9个村委、1个山塘工区,划分为46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都安排对应的田长和巡田员,建立起“人田对应”关系,并在该镇六联、五联两个村委组织开展巡田App试用工作。

六联村巡田员对这种新颖的巡田方式感触颇深:“以前巡田主要通过传统纸质记录的方式开展,时效性差、不够精准导致效率低下,现如今全面开启‘智慧管田’时代,巡田系统这一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实时通过数字地图记录巡田路线、时间及巡查内容,进而提高巡田工作效率,让耕地保护工作更加精准。”

近年来,茂名市也大力推行“智慧耕保”新模式,利用通信铁塔,把试点县、区自然资源业务数据与视频采集网络进行深度融合,构筑“高空看、智能判、地上查、网上管”综合立体监管系统,尽可能实现可视、直观、实时、精准,实现耕地保护业务管理工作的全覆盖。

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既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也是为了通过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要素,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尤其是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小都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偏僻山村。梅县区充分利用该村外出乡贤较多、思乡情结浓的优势,积极发动外出乡贤回乡投资农业,把土地政策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有机结合起来。

在梅州市梅县区自然资源分局等多个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引导下,小都村引进乡贤企业家回村开展农业种植,发动乡贤企业家承包集约农用地268亩开展有机丝苗米种植。

该项目从2022年初开展土地平整,把含38亩园地在内的土地改造成优质水田,2022年下半年开始种植丝苗米。企业负责人介绍,该片地块种植的优质有机丝苗米将供应给广州市餐饮连锁单位,目前已经获得不错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广东部署开展了4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这其中,广州市从化区是自然资源部确定的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试点。

在试点过程中,从化区遵循系统化整治理念,以流溪河高质量发展带为主脉,选取近期具备启动基础、具有示范意义的10个片区,分类探索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老城市新活力、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等四种差异化整治模式,预计可实现14.25万亩耕地集中连片、352公里河道整治优化,推动存量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提升至3.5以上,并通过引入现代都市农业、绿色产业,带动118条行政村22万农民增收致富,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先易后难、成熟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则逐步在全省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县镇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形成农田连片、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把县镇村资源潜力,转化为保障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撰文:黄叙浩张普辉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