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将有更大发展——2023东北亚金融大会共话绿色金融机遇与挑战
当前,绿色转型发展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将有更大发展。17日,在2023东北亚金融大会“探索东北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助力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分论坛上,与会嘉宾从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碳市场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碳关税影响评估等角度探讨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形成有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贡献智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绿色金融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和“多边共识”,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仍存挑战,绿色金融也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资料图)
杨涛以绿色支付为例,提出了绿色金融功能优化一些措施。他表示,无论如何对绿色支付予以界定,其存在的最终意义,都是与绿色发展路径更加契合,最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要体现出应有的功能与价值。如在工具层面体现出绿色,在技术基础设施层面增加绿色,在数据治理层面坚持绿色发展,在国际支付领域打造绿色共识,建设绿色产业生态与商业生态等。
“以碳市场激励企业加大减排投入,反哺行业发展作用初步显现。”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国辉介绍,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主要职能包括账户注册、资产登记、交易结算、注册登记系统的运营维护,目前已顺利运行一年有余,支撑全国碳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日常工作有序展开。
朱国辉表示,东三省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履约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东北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转型金融的潜力巨大。对于如何发展碳金融,他建议,打破碳认知局限,提前谋划,储备人才;开展金融机构的气候环境风险评估;加大企业和机构碳信息披露;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项目标准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孙轶颋表示,发展绿色金融新模式,要从“四个发挥”着力构建创新政策体系。一是发挥目标引领作用,制订“三大规划”,包括目标导向制订区域发展规划,特色导向制订产业布局规划,战略导向制订科技创新规划。二是发挥有效激励作用,运用“三大政策”,包括精准导向运用绿色金融政策,效率导向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市场导向运用低碳环保政策。三是发挥服务监督作用,建设“三大环境”,包括问题导向建设绿色金融法治环境,服务导向建设绿色金融营商环境,质量导向建设绿色金融信息环境。四是发挥整合拓展作用,加强“三大合作”,包括协同导向加强政府间合作,结果导向加强市场间合作,整合导向加强区域间合作等。
目前,我国构建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冷奥旗介绍了绿色金融重点方向与实践,包括ESG评价体系建设、转型金融、绿色普惠金融、气候金融与气候风险量化分析等。
冷奥旗表示,ESG评价主体多元、应用范围广泛,可为投融资决策与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需重点引导小微企业等普惠对象绿色低碳转型。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资本研究员伍艳艳结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最新动态,分析评估欧盟碳关税的影响。她表示,进口碳密度较高的产品需要缴纳碳关税补偿碳价,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关键要点。2022年,中国对欧出口CBAM产品约200亿欧元,仅占输欧总额的3.2%,从比重看欧盟碳关税政策对我国对欧贸易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大。但因为我国与欧盟碳市场在碳价格、覆盖行业、交易品种等方面存在差异,从长期看,CBAM可能会形成新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沈阳市沈河区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中成绩优异。与会嘉宾从城市发展目标、产业链创新、碳市场发展、绿色金融生态培育等方面对沈河区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