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布局双向“飞地经济”模式:思路由转到建,变简单产业转移为精准对口招商_当前快报
广东在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上继续发力。
(资料图)
5月11日,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在广州举办,共达成合作项目256个,投资总额达2375.16亿元。未来,每年上半年将常态化举办该招商会,持续为粤东西北招商引资赋能。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扰广东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广东经济总量已经连续34年居于全国首位,但经济发展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阔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滞后于广东整体。
如何把粤东西北的短板变成“潜力板”?广东的探索从未停止。
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新格局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问题,缩小粤东西北和珠三角的差距;“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更是明确提出把产业有序转移作为重要的举措。
《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明确产业转移的工作思路,“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具体创新措施包括抓主平台,建双向“飞地”等。
如今,每年一度的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有望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地、产生实效,以优质的产业承接招商引资政策配套招商会,让粤东西北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经贸合作方面与周边省份乃至东南亚相比更具竞争优势。
把好项目带到粤东西北去
“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这是广东启动又一轮大手笔产业转移的关键思路,用产业有序转移为抓手加快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带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此次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是广东在产业转移热潮下的最新实践,也是广东“招商引资年”定位下的又一重磅活动,这两项重点工作互相映衬、目标明确,以对口招商投资项目牵引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梅州蓝韵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是现场签约的30个重点项目之一。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卓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选择在梅州投资,也是看重当地建设了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为医疗企业带来很多优势政策与服务。
“虽然梅州、兴宁地区在高端医疗产业领域还在发展初期,我们相信随着蓝韵的入驻一定会促进兴宁、梅州、粤北地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产业、经济与就业。” 李卓说。
经过两年多的合作,韩国SK和树业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头澄海区投资生产聚酯新材料,项目首期计划投资总额约10亿元人民币,5月8日正式投产,年产值12-15亿元人民币。
SK化学中国区总经理朴鲁赫在发言中表示,“因为广东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服务,我们公司已经做了扩产计划,将扎根广东,继续在汕头市澄海区循环经济园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集群。”
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粤东西北迎来重大机遇,日益成为活力迸发、潜力巨大的投资热土。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介绍,企业投资40亿元在茂名市电白区建设汽车电子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高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德国欧绿保集团亚洲首席运营官程春龙表示,这次招商会为企业在湛江、阳江等地扩展业务,积极参与当地的固废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以及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
“企业为粤东西北地区企业提供检测、检验、认证、培训、咨询服务,帮助当地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与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德国莱茵TUV集团大中华区副总经理王欣欣表示。
粤东西北也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天地。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刚在发言中表示,企业在粤东西北落户了一批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也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例如梅州五华宝湖储能站率先采用全球首创浸没式液冷技术。
“我们正在粤东西北加快布局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并规划到2025年在全省建成新型储能规模不少于120万千瓦。”刘国刚说。
为了推动粤东粤西粤北更好地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广东省商务厅认定了首批5个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分别是河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潮州港经济开发区、汕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
此外,据广东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陈越华介绍,广东将在汕头、湛江、茂名、潮州、揭阳布局铁矿石、油品、液化天然气、煤炭等大宗商品加工、储运和交易基地,在湛江、茂名布局农产品进口基地,进一步增强粤东西北地区的贸易实力。
新一轮产业转移目标明确
制约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个直观的体现是,珠三角9市占全省经济总量8成以上,粤东西北12市经济总量却不足全省2成。
这背后有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赶上国内最早的一波开放红利,也因此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广东持续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转移和拓展延伸,布局已有20余年。
2002年,在《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中,广东提出引导和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直到 2005年,《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确定了产业转移以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的形式推进。
再到2008年,《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出台,广东产业转移进程加速,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也成为当时的一项重大布局,“腾笼换鸟”由此而来。
但当时,一些珠三角产业转向了周边的湖南、江西以及其他中西部省份,部分产业则转移到了国外。有观点认为,当时的粤东西北产业环境、营商环境比较薄弱,产业转移园相关措施实施得并不理想。
时隔十五年,广东再次推出产业转移政策《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进行部署,推出“1+14+15”政策体系。这意味着产业转移问题的解决不能等待,需要用明确的思路和方式破解。
广东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林学楷解释称,此次政策是全省“一盘棋”系统考虑,按照生产力布局,对产业有序转移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根据粤东西北各市县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科学确定承接的产业目录,走差异化发展路子。
这一次,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有了较大改变,基础设施、产业环境、营商环境改善继续加速。
从交通上看,广东省已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基本实现2小时内通达,预计到2025年与陆路相邻的省份会有6条以上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更加便捷地联通国内大市场。
同时,粤东西北的产业基础也更加扎实,内生动力也在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积极承接临港重化、海工装备等产业,粤北地区有序承接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资源精深加工、安全应急与环保、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
例如,汕头正打造超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和大健康产业;阳江拥有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云浮发展以绿色钢铁、不锈钢和铝制品为主导的千亿金属智造产业,着眼打造大湾区绿色建材供应基地。
聚焦主平台创新“飞地经济”
此次,广东布局产业转移平台载体的思路发生了不少改变,包括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择优遴选3-4个主平台作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
“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载体建设上,形成‘1+1+1’园区平台体系,着力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支撑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其中,主平台建设的责任主体是粤东西北各市,省、市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投放在主平台。”林学楷说。
具体而言,广东在粤东西北12市和珠三角的惠州、江门、肇庆3市谋划了15个产业转移主平台,每个市1个,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对口帮扶协作双方共建1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另外将支持各县(市、区)立足比较优势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园区。
例如,汕头正在加快建设70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揭阳正在建设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为核心,惠来临港产业园和揭阳高新区协同联动的“一核双区”产业转移主平台。
据介绍,15个主平台合计规划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力争到2027年,主平台规上工业产值超1.5万亿,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数超过3000个。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张振祥介绍,“15个主平台着力打造成为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的主要载体、产业内生发展的创新高地、城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点是,广东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允许“双向飞地”。传统的飞地经济模式一般是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出资金、管理、项目等资源,建设产业园助力当地发展,较发达地区也借此突破土地资源约束、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双向“飞地”则意味着除了珠三角的优势产业在粤东西北梯度转移,粤东西北也可以在珠三角快速获取创新资源,这有利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产业有序转移活力。
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安建光进一步解释,“在孵化载体合作共建方面,支持珠三角知名品牌孵化器到粤东西北建设分中心、子平台,支持粤东西北通过‘反向飞地’等模式到珠三角设创业孵化载体。”
例如,今年2月,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采取“深圳总部+龙川生产基地”模式,能够发挥两地优势,互补短板。
此外,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经验也可为“反向飞地”提供经验。不过,产业升级与转移在动态变化,协作城市之间是否契合双向“飞地”模式也需要不断考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