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打造开放包容的经济内循环制度场景
今年的五一注定难忘。
这个由调休积攒而来的5天假期,为很多旅游景点输送了滚滚人流,数亿人次出行,相信也将带来刷新纪录的消费额。
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当下,汹涌的人潮、排队消费的人气,提醒我们中国经济增长要注重于消费驱动,提醒我们需做好进入消费社会的各项准备。
(相关资料图)
当然,这次五一的狂欢是非典型、非常态现象: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在心理账户上积攒了三年多的出行费用,在今年五一长假期间集中支出,这使得这种集中式旅游出行具有特殊性。
同时,统一的长假模式,或许也并不是打开消费社会转型的有效方式。消费是对个体的愉悦满足,将统一的长假作为刺激消费的手段,可能会带来不那么理想的消费体验,拉低消费性价比,如拥堵等消费场景从两个维度拉低消费意愿:一是较差消费体验降低消费满足感,一是抬高消费成本。这样的消费场景,带来不了增量消费满足,也就难以有效增加有效消费容量,不利于内循环的有效驱动。
并且我们也注意到当下对于消费驱动的一些不利因素。目前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4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人调查失业率达19.6%,且今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同比多增82万人等,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
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在社保等公共保障体系覆盖度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居民在分配其可支配收入时,势必将更多资源放在可以缓解未来不确定风险的心理账户中,这使得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为63%,远低于美国的92%。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费,投资是通往消费的驿站,没有消费支撑的投资,在压低投资边际收益率的同时,带来大量低效无效资产,会导致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大国经济最稳健的经济动力是消费驱动,因为以投资/储蓄拉动的经济增长,一旦失去内外需的支撑,丧失的不仅是经济自主性,还容易触发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为此,中国需打造开放包容的经济内循环制度场景,以让经济发展自主可控。
首先,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国民收入重点向居民倾斜,以从根本上为最终消费提供充足的可支配资源。若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到全球平均水平(56%左右),将使居民的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那么,如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推进税费改革,及打造对等的劳资合作博弈场景等。如政府要基于消费社会的特征,在税收制度上实现由流转税为主向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改革,以打造消费社会的基本制度基础。
其次,完善社保福利等公共保障体系,转变政府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实现补人头为主、补砖头为辅的新型转移支付体系。牵制居民最终消费的另一关键要素,就是政府的防护型保障体系覆盖度,基于分配制度视角看,公共防护型保障也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补人头的方式,将公共防护型保障服务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方式直接给到每个人,将不仅有助于扩大最终消费需求,而且还将有效完善政府采购市场,使其公平和效率兼顾。
再次,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市场制度。当前需从制度上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可在商品和服务等消费市场引入集体诉讼、辩方举证等制度,完善市场自律自治能力,让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等博弈。
最后,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以逐渐替代黄金周、短长假制度。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赋予的不仅是人们的自由休假权,而且将有效避免压抑式消费,营造高性价比的消费场景。
唯有让消费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愉悦和满足,才能真正构建起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新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