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南财快评: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助推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加速,经济复苏预期强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更好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发表2023-2024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时表示,未来特区政府将继续积极与内地探讨各项扩容增量方案和优化安排,为香港资本市场持续注入新动力。由此可见,充分发挥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不断提升湾区金融市场聚集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有效提升了香港金融市场流动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不断实现双向扩张,市值门槛已下调至50亿,使得跨境投融资渠道被进一步拓宽,交易日历也在不断优化,无法交易天数逐渐缩减,切实回应了境内外投资者诉求。其次,“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于2021年正式落地,其业务规模、参与银行数量稳步提升,在试点运行满一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达到5万余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人民币近16亿元。
除此之外,债市互联互通与对外开放水平更是不容小觑。自“债券通”启动以来,“北向通”成交额屡创新高,不断促进内地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与全球债券市场有序联通。在“北向通”高效运行四年后,“南向通”开放落地,实现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双向联通,也为内地与香港深化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冲击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为保证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高风险对冲效率,“互换通”在2022年7月应运而生,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新的动力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三种货币”的特征,使得以“债券通”等为代表的大湾区金融合作成为促进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推进了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尽管湾区经济建设预期向好,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稳步推进合作,但其金融开放基础建设仍待进一步增强,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助力。纵观全球,国际政治形势日趋多变,国际经贸环境日渐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谋划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受到一定外部冲击和影响。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亟需在其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势下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开放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湾区动力”。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大市场,为金融资源配置赋能。《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指示,“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决定在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中的资金流向和流量”。通过市场规则互认以及对标国际准则和规范,着力打造粤港澳一体化大市场,推动湾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金融服务便捷化程度,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增加风险管理手段,满足境内外投资者投资意愿。伴随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迫切需要更完备的风险对冲手段。国债期货作为世界广泛采用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对提高现货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推动市场价格发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金融互联互通机制运转良好,境内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可首先在广交所挂牌人民币国债期货,并逐渐拓展至其他人民币衍生品,解决海外投资者的资产负债错配、满足其利率对冲需求。
三是,完善资本监管机制,提升粤港澳跨境金融防范能力。在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开放、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更要守住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落实以打造国际领先的数字化监管体系为总抓手,以跨境商业保险、金融科技监管和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为发力点的监管机制平台,支持内地与香港交易所在监管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宏观审慎管理,从而保障金融市场有序运行,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境内外投资者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