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点:治好绝望的“文盲”,从扫除“心盲”开始
(资料图片)
近日,央视网公众号发文《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引发热议。文章点名批评了部分演员“文化储备不高、脑袋空空,剧本读不明白、角色无法理解”。如果“角色都无法理解”,自然无法通过表演,把人物气质、角色弧光转折,既丰满又充满可信度地表现出来。这也正是大众群嘲的面瘫脸、AI演技、五官乱飞、台词不清等表演“车祸现车”的根源。
需要强调的是,此语境中的“文盲”,并不是要搞什么学历歧视,而是抨击那些对表演没有敬畏之心的人。譬如,有女主演花几个月拍完了一整部年代大戏,竟然还分不清故事发生的正确时代背景。描述自己的角色时,有些主演只会把“傲娇”“霸道”“虐心”几个词翻来覆去地重复说,说着说着,说不下去了,开始各种插科打诨,或者撒娇卖可爱,企图糊弄过关。当你用“过家家”式的演技敷衍,就别怪有人嘲笑你油腻;当你连戏剧的逻辑都懒得思考,甘心当导演的提线木偶,就别怪人们把你当笑话。可为什么现在这些“文盲”不怕笑话、不在乎油腻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惯”着。
央视网的发文初衷,就是希望更多演员能向德艺双馨的同行、前辈学习,而不是像一些“文盲”演员,演技“仅粉丝可见”,资本营销“唯流量是从”。明明大家只看到生硬的肢体表演,毫无情绪波澜的面瘫脸,但粉丝却能用“破碎感”“演技炸裂”“爆发力”等浮夸词汇将自家偶像的名字送上热搜。久而久之,演员不琢磨提升演技,只考虑怎么上热搜,让自己“假装有演技”就够了。“文盲”不可怕,怕就怕“盲而不自知”,甚至“盲而故意摆烂”。
《演员的自我修养》,重点在于“修养”,而非“自我”。这修养不仅涉及外在的术法,也关乎内在的心法——了解自己的水平,尊重自己的职业,始终带着对表演的敬畏心。王宝强读书不多,最初连剧本都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他用心理解剧本,理解人物本身,随身带个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不懂就问。春晚小品《打工奇遇》里,需要赵丽蓉亲手写毛笔字。为了能练好字,她买了100张宣纸,每天练到深更半夜。他们对待表演的态度就是“很认真,从不将就”,先天不足,后天来补,凭借“吃苦”和“体验”,融入角色,丰富表演。
现在很多明星被嘲“绝望的文盲”背后,是公众对他们心不在焉地表演积怨已久。表演作为艺术的一种,需要付出才有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甚至有时十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令人绝望的,从来不是“文盲”,而是“心盲”。如果演员都能像《狂飙》中大火的张颂文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像87版《红楼梦》的“林黛玉”陈晓旭,为争取角色,主动写几页纸的人物理解,还附上了自己写的小诗;像渴望饰演李白的陈建斌,总是问“你说,李白喝醉了,倒在一个小酒馆里,午夜梦回,是什么心情呐”,如此定能扫除“心盲”,不会沦为绝望的“文盲”。
在周星星还没有成为喜剧之王前,《射雕英雄传》拍到第7集,杨康要去送一个乞丐给梅超风练功。灯光、道具各就各位,只等乞丐“啊”一声惨叫,死在九阴白骨爪之下。谁知刚要开拍,扮乞丐的周星驰就去找导演商量,能不能抬手挡一下再死。这段经历后来被用到了周星驰自己的《喜剧之王》里。尹天仇被拽去演一个开场便被打死的神父,片场一切顺利,马上一条过,他却摇摇晃晃不肯死。导演急急喊cut,说“这跑龙套的搞什么”,他就过去跟导演探讨死人的心理活动,兴致勃勃,还说“其实我差一点就死了,你再多给我一点时间”。
正是一次次地争取,一点点地提高,让周星驰从跑龙套的成为了喜剧之王。也许平时不被看好,但他们都会在夜深人静时翻看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然后白天一头扎进生活里磨练演技。他们会坚定表演的梦想,毕竟“没有理想的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做演员不怕大器晚成,熬了几十年的尹天仇也懂得,“虽然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天亮以后便会很美的”。
上游新闻评论员康磊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