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递!社论:积极财政政策在公共民生领域加力提效正当其时

2023年如何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最近财政部部长刘昆接受专访备受关注。刘昆对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给人们进行了释疑解难,包括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及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人们对地方专项债投资拉动寄予厚望。在民间投资谨慎的当下,通过专项债充实项目资本金,并扩大其使用范围,对经济增长确实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不过,这也需要有关部门搭建充分的风险防护体系,以避免旨在稳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触动债务风险的敏感神经。

当下专项债需抚平两类风险隐患:一是找到能有效偿本付息的项目,目前许多地方专项债是拿钱找项目,近年来即便是发达省份,都存在缺乏有效项目而导致专项债闲置的问题;一是专项债是负债,用负债作为项目资本金,本身就对所投资项目提出高贴现率要求,一旦项目收益率出现异动,将会直接触动资产负债表风险。

最近遵义道桥公告,展期20年155.94亿元银行贷款,且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及财政部明确财政加力于基层“三保”,显示面临风险,反映出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小觑。

当然,积极财政政策大有用武之地,事实上嗷嗷待哺的公共民生,就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供了广阔空间。

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约33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3.6万亿元,折算到每年,政府在公共民生领域的投入亟须加力提效。

同时公共民生的投入,也正是我国当下之急需。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床位仅为561.6万张,远远满足不了14亿人抗击新冠疫情洪波袭来的需要,重症床位(ICU)不管是去年4月权威发布的每十万人4张,还是后来修改的10张,乃至最近重新更正的12张,在数亿65岁以上老人这一基数下,也显然不敷使用。而且,14亿人分享15.11万个血液透析单元、1.97万台床旁血滤机、2300余台体外膜肺氧合仪、11.6万台有创呼吸机、97.12万台监护仪等,也极不宽裕。此外,当前乡村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健康体系所亟待补足的短板。

若积极财政政策能在公共民生领域大干快上,那么其在经济体系内带动的财政乘数效应,不仅具有内生性,而且显著高于建设性财政投资。这是因为公共民生投入的财政乘数效应的发生机理,在于抬升经济社会底座和防护栏,这将使居民对收入的心理账户做出积极调整。

居民用于防护安全的储蓄减少了,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就会以双重杠杆方式释放出巨量需求,而且居民用真金白银表达内生的诉求,会为企业家挖掘消费力提供优质市场,消费力-生产力的经济质能方程就会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能,市场主体信用也会在这种万物初醒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春风不解花间意,一抹轻纱草色鲜。用投资看待积极财政,看似增加了资产,实际是冗余性消费,眼见不一定为实,而投入到公共民生领域补短板,看似是冗余性消费,却能充分释放出居民的安全感。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在公共民生领域加力提效,正当其时。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