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明视角推动蓝色碳汇健康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8日电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被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地球上约有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分别是陆地、大气的20倍和50倍。海洋每年循环大约900亿吨二氧化碳,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全球大约有55%的生物碳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这种碳被称作蓝色碳汇(蓝碳)。因此,发展蓝碳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节能减排一样,对于碳中和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蓝色碳汇发展仍存多方面制约


(相关资料图)

受现有认识水平、增汇技术、制度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制约,我国蓝色碳汇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我国海域生态系统碳汇格局不清、家底不明,我国海洋碳汇储量、潜力分布格局尚不清楚,已有科学认知对蓝色碳汇发展的总体支撑作用不足。

二是蓝色碳汇监测评估能力不足。关于蓝色碳汇核算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认证认可体系等在国际上还存在诸多盲区,蓝色碳汇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健全。我国尚未形成蓝色碳汇监测网络体系,缺乏蓝色碳汇长期定位监测站,蓝色碳汇监测技术能力亟待提升。

三是海洋固碳的关键生态过程与调控机制尚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增汇技术,海洋碳汇发展亟待在区域发展层面进入各级政府的重点任务清单。

四是蓝色碳汇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海洋捕捞、交通运输、油气开发、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绿色低碳的海洋能、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小而散的局面。海洋新能源与蓝色碳汇融合发展不足,海洋新能源潜力巨大,但其大规模开发利用尚存在一系列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五是蓝色碳汇产业融资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际上碳汇交易制度仍不健全,现代金融对蓝色碳汇发展促进作用发挥不足。

多措并举寻求“双碳”海洋解决方案

为推动我国蓝色碳汇的健康发展,应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审视蓝色碳汇发展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寻求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要坚持目标导向、创新驱动、顺应自然的原则,从科技支撑、产业带动、生态补偿、示范引领、制度保障等方面着力,不断健全蓝色碳汇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制度环境,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海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一是要加强科技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蓝色碳汇科技基础研究,就蓝碳原理和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和潜力、生态产品和价值实现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健全蓝色碳汇监测评估技术体系,提升蓝碳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尽快摸清家底,阐明我国近海及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碳汇格局。建立蓝色碳汇监测评估技术体系,构建全国蓝碳监测网络,实施蓝色碳汇动态监测评估;实施海湾生态整治、海岸带保护修复、海洋牧场建设等典型海洋工程碳汇跟踪调查与动态评估;开展典型海域蓝色碳汇动态监测,定期发布评估报告。

二是要产业带动,多产融合发展。着力突破海洋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加大海洋碳汇与海洋新能源融合发展,发挥海洋碳汇与海洋新能源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互补功能。统筹兼顾做好蓝色碳汇发展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蓝碳增汇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海洋船舶业、渔业、油气业、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要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以适应低碳绿色发展的需要,海洋交通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要坚持绿色发展观,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到全链条的产业发展过程中。

三是要开展生态补偿,用好金融杠杆。建立健全蓝色碳汇生态补偿制度,打造蓝色碳汇交易平台。推动将蓝色碳汇纳入国家生态补偿和国际碳汇交易体系。加快建设蓝色碳汇交易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机构就蓝碳调查监测、保护和修复、碳汇项目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对全球海洋碳汇交易的体制机制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推进全球蓝碳治理。

四是要以点带面,推动示范引领。建立蓝色碳汇综合实验基地和技术示范区,推广先进技术经验。围绕“双碳”目标,协同推进增加海洋碳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发展与保护并重、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和提升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统筹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推进实施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一批蓝碳综合实验基地和示范区,开展海洋碳中和与提升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加快形成蓝色碳汇保护、修复与扩增的关键技术体系。

五是要健全制度保障,鼓励全民参与。建立健全蓝色碳汇统计制度,提升全民蓝碳发展意识。将蓝碳视为重要的公共资源纳入国家、省、市政府统计体系,国家、行业及地方层面定期发布区域蓝色碳汇统计报告。出台蓝碳资源保护、修复、扩增、评估和统计等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体系;加强蓝色碳汇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民蓝碳发展意识与理念。(石洪华、张培栋)

本文作者石洪华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作者张培栋系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关键词: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