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内外顶尖团队 扶持本土名医成长名医聚深圳 首例寻常见

今年7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兼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张文智带领团队亲自操刀,为11岁的依依(化名)开展了内地首例脊柱侧弯非融合VBT微创手术,只在左侧肋部开了3个小孔,放入一条弹力绷带,侧弯63公式的脊椎就会慢慢被拉直,阻断了依依日后“断背”的可能。


【资料图】

2021年3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潘湘斌教授,利用国际先进的二尖瓣修复系统MitraClip?,为一位80岁高龄老人成功完成经皮二尖瓣钳夹术,这是华南首例MitraClip?临床应用。

“内地首例”“华南首例”等字眼,在深圳近年的医疗卫生病例中频频出现。张文智、潘湘斌都是深圳引进的专家之一,近年来,深圳以创新的引才、用才、育才机制,一边鼓励与引进国际国内顶尖团队来深坐诊看诊,一边扶持本土团队出名医“名将”,走出一条超常规高质量发展路子,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

引进“国家队”不断创新举

深圳有着“7+2”家高水平医院,7家是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2家是“国家队”在深圳运营的医院,肩负着“大病不出深圳”的重任,院内“高手如云”,学科“门派”齐全。

心脏,是人体内最关键的脏器之一,而心脏病手术因其风险之高、技术之复杂,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国家队”之一,心血管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为了满足深圳市民“大病不出深”的需求,该院成立近5年来,以胡盛寿院士、潘湘斌教授、颜红兵教授、李静教授等专家为“三名工程”团队带头人,南下深圳,为深圳市民提供与北京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比如,潘湘斌教授作为结构心脏病中心主任定期来深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实现了微创心脏手术治疗全国“领跑”,引领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治疗新风向。

“深圳年轻人很多,他们创意十足,活力满满,给我带来了很多想法。”2018年,放射治疗专家梁军从北京总院申请南下,与其先生一起入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在深圳,梁军把其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肿瘤放射临床治疗中,为多名肿瘤病人带来重生的希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提高深圳市肿瘤临床科研水平,将科研成果惠及到更多的患者,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她说。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引进253个高层次医学团队,汇聚了1012名高层次人才为深工作,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60人、国外院士16人。

医疗科研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

2021年8月,拥有着丰富感染病学经验的专家卢洪洲南下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当院长。科研创新是驱动医学发展的动力。卢洪洲说,来到深圳后,上班扑在一线,下班就带着学生一头扎进实验室,有了更多时间做科学研究,不断进行医疗创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多里,光媒体报道过的卢洪洲及其团队新发表的论文就有10余篇。

美国斯坦福大学近期发布了2021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有8名学者入选,充分体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也有6位教授上榜,人数约占全院全职教职人员13%。

深圳医疗科研学术成果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背后,是深圳近几年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的体现。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医疗卫生持续“补短板”,加大卫生健康投入保障力度,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十三五”期间,深圳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2个,推荐认定高层次人才123名。

“十四五”将新增1.45万名医生

深圳的名医培养计划还在继续升级中。目前,深圳的千人医生数仅2.42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需新增医生1.45万名,尤其是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医院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紧缺专科人才(比如康复和精神卫生)等。

其中,医疗卫生人才“头雁计划”提到,力争5年内新增2-3名院士、3-4名双聘院士、3-4名国医大师,引进和培养3-5名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医学+X”计划提到,开展“医学+大数据”“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人工智能”等复合型人才培养;“菁英人才培养计划”提到,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150名、学科骨干400名、青年医学人才600名。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关键词: